首页    少儿舞蹈    民族舞    正文

义乌民间舞蹈了解下

发布日期:2020-06-09 11:32:19
来源:早艺网 www.zaoyiwang.com
1
1

  义乌民间舞蹈了解下,今天早艺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民族舞的其中一种,义乌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义乌最早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千百年来,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承与发展,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保留着极其淳朴的乡土气息,反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义乌民间舞蹈,早艺网认为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模拟性甚强的舞蹈也随处可见。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域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单以舞龙为例,就有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华夏民族自古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因此历来被人们所尊崇、祭拜。看,那形体硕大,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彩龙”舞起来了!数十名舞龙者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当然,早艺网发现更为常见的是“板凳龙”。其龙头由樟木雕刻而成,制作精美;后接灯板为龙身,少则上百,多的可达千桥以上。舞龙灯时,舞龙者肩负板灯,拉灯、盘灯、盘场,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

  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民间把它当作威勇与吉祥的象征。江东街道大元村是个大村,解放前就有一支60余人的“罗汉班”武术队,舞狮是“罗汉班”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新春之际,在“噼啪”的爆竹声中舞狮,早艺网发现逐渐成为村民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随着一声激越的喇叭长鸣,四只矫健的狮子在一个纵跳亮相后,摇头摆尾地舞起了太极阵图。人们在欣赏舞龙舞狮时,不论是在广场,还是在舞台,从那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里,上下翻腾的滚动中,都可感受到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据早艺网了解,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它能生动而直观地表现出当地人民群众的性格、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等,并极富感染力。无论是被缚于高竿之上,保持多种姿态的人物造型《抬阁》,还是被欢天喜地、熙熙攘攘的人们拥簇着一同前往进行表演的秋千(车)等,都隐含着各自不同的寓意,备受人们的青睐。马灯表演在义乌农村已有悠久历史。城西街道枫溪走马灯始于明,完善于清。马灯表演是由竹编纸糊的道具“马”与“走马者”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典型民间舞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

  民间舞蹈的表演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它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早艺网发觉腰间系着红色腰鼓的妇女,踏着激越的鼓声表演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腰鼓舞”;腰系旱船,扮演新郎送媳妇回娘家的“跑旱船”;脚踩丈八高跷、穿戏装、彩绘脸谱的“高跷队”;手提腰间彩绸翩翩作舞,能走出“双葫芦”、“四门吊斗”、“绕菠花”各种图案的“秧歌舞”……表演者的一举手,一投足,以至一个细小动作,无不饱含着一个民族的“情”字。

  民间舞蹈是民族的、传统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蹈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以这次被列为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大头娃娃”为例,稠城街道北门“大头娃娃”,由流传于北门的“十八姑娘”演变而来。“十八姑娘”旧时是在北门区域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活动,早艺网发现在建国初期文化部门对“十八姑娘”进行修正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很大的改进。近年来,在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以及在道具上加以改编,使“大头娃娃”在原有的基础上,人物的队形变化、动作表演上更趋优美,烘托出整个表演欢快、活泼、喜庆、吉祥的气氛。

  民间舞蹈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早艺网认为这可以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更需加工提高。既要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又要时刻不断增加新内容,从而使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不断提高。据早艺网了解,在今年文博会期间,由市城镇职校学生表演的“板龙灯”舞蹈在大型史诗歌舞《乌伤追梦》上亮相,更让观众开了眼界——呈现在舞台上的“板龙灯”舞蹈,是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

相关机构
早艺网

报名请拨打电话:15611181135
或关注公众号:zyw-china

确定